古诗词中经常描写桃花,有时它象征着一份深情,崔护曾痛心地吟诵,“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”;有时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,白居易也惊奇地发现,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。”
每到阳春三月,桃红李白,令人心醉。即使是春雨绵绵时,粉红色的花儿依旧在风雨中摇曳着,却多了一份惹人心怜的姿态。桃花春雨,如诗如梦,仿佛将人们带入了虚幻缥缈的桃花源。不过同样是观赏雨中的桃花,一位才子却感到心寒,下面介绍贾平凹的一篇著名短文,饱含哲理,令人追忆似水年华。
《小桃树》(节选)作者:贾平凹雨还在下着,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,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,一树的桃花,一片一片,湿得深重,像一只天鹅,眼睁睁地羽毛剥脱,变得赤棵得了,黑枯的了。然而,就在那俯地的刹那,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,高高的一枝儿上,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,嫩黄的,嫩红的,在风中摇着,抖着满身的雨水,几次要掉下来了,但却没有掉下去,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,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,嫩红的光。
贾平凹于1952年出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镇,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,他的作品曾获得茅盾文学奖、鲁迅文学奖等很多荣誉。读者也非常熟悉他的很多长篇小说,他的作品叙事委婉,很具有哲理性和现实意义。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小桃树和自己的成长的过程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对理想的追求。
作者在文章中贯穿了两条线索,既彼此独立,又时而交互穿插。某一年的秋天,作者还是孩子,吃了奶奶从集市上买来的桃子,便盼望着梦里看见桃花盛开、幸福到来,很后美梦不成也不甘心,就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泥土里。秋去冬来,又是春暖花开,院子里的泥土中还真拱出一个嫩绿儿,不过直到它长到二尺高,却无人理会,甚至有一次还被猪拱折过一次。就在大家嫌弃并准备砍掉它时,还是奶奶舍不得,每天浇水、照看它。
而那位栽桃核的孩子也到城里念书、并逐渐懂事,他感到山外的天地很大,自己却很渺小,希望轰轰烈烈地出去闯一番事业。后来他走了弯路、撞了南墙,正在心灰意冷之时,却又祸不单行,奶奶又恰好去世。此时的作者回到家,看见那弱小的桃树,既感到愧对于它,也觉得对不起奶奶。
不过小桃树却在人们的遗忘中开花了,虽然骨朵尔不见繁,花瓣也单薄得似纸一般,仿佛一位患了重病的少女,苍白的脸儿,却偏要苦涩地笑。作者也不禁忧伤,泪珠早在眼眶里打转。其实读者都已看出来,他怜惜桃树,也是在悲叹自己的命运。但是小桃树的坚强却唤醒了作者,他再次鼓起勇气,希望重新找回希望与理想。
贾平凹诗意地描写到,小桃树在大雨中“千百次地俯下身去,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,像一只天鹅,羽毛剥脱,变得赤棵,黑枯。”这般浓墨重彩的描写,其实就是展现出一位在逆境中挣扎和奋斗的少年,曾经伤痕累累,曾经梦想破碎。
接下来更加精彩,作者在雨中看见“一个欲绽的花苞,在风中摇着,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,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,嫩红的光。” 小桃树忽然化身为一个“指示灯”,寓意深刻,也让作者坚定了信心,他希望第二天早上可以看见灼灼花开,香香的、美美的,如同诗经里的描写,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;也像白居易赞美的那样,“寒地生材遗校易,贫家养女嫁常迟。”
很后作者深情地说,“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,对吗?”结尾照应开篇,更表达出对小桃树无比的怜爱。虽然作者并没有继续描述自己的未来之路,也不提是否梦见了桃花盛开,但读者似乎追忆起似水年华,脑海里也闪现出当年奋斗的经历,并深切地感受到小桃树不屈不饶的精神,更会在这个“指示灯”的引导下,砥砺前行!